當前位置:工程項目OA系統(tǒng) > 建筑OA系統(tǒng) > 材料管理軟件
高層建筑抗震結構設計
摘要:對于一個高層結構的設計,遇到的問題可能錯綜復雜,只能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工程實踐表明在高層結構的設計過程中,設計人員只有抗震概念清晰,構造措施得當,應用合適的結構分析軟件三者有機結合才能取得比較理想的結果,在這個過程中抗震構造重于結構計算。本文對建筑抗震進行必要的理論分析,從而探索高層建筑的設計理念、方法,采取必要的抗震措施。
關鍵詞:高層建筑;抗震;結構設計;探討 引言 現階段,土與結構物共同工作理論的研究與發(fā)展使建筑抗震分析在概念上進一步走向完善,如果可以在結構與地基的材料特性,動力響應,計算理論,穩(wěn)定標準諸方面得到符合實際的發(fā)展,自然會在建筑結構抗震領域內起到重要的作用。 1 高層建筑發(fā)展概況 80年代,是我國高層建筑在設計計算及施工技術各方面迅速發(fā)展的階段。各大中城市普遍興建高度在100m左右或100m以上的以鋼筋為主的建筑,建筑層數和高度不斷增加,功能和類型越來越復雜,結構體系日趨多樣化。比較有代表性的高層建筑有上海錦江飯店,它是一座現代化的高級賓館,總高153.52m,全部采用框架一芯墻全鋼結構體系,深圳發(fā)展中心大廈43層高165.3m,加上天線的高度共185.3m,這是我國第一幢大型高層鋼結構建筑。進入90年代我國高層建筑結構的設計與施工技術進入了新的階段。不僅結構體系及建筑材料出現多樣化而且在高度上長幅很大有一個飛躍。深圳于1995年6月封頂的地王大廈,81層高,385.95m為鋼結構,它居目前世界建筑的第四位。 2 建筑抗震的理論分析 2.1 建筑結構抗震規(guī)范 建筑結構抗震規(guī)范實際上是各國建筑抗震經驗帶有權威性的總結,是指導建筑抗震設計(包括結構動力計算,結構抗震措施以及地基抗震分析等主要內容)的法定性文件它既反映了各個國家經濟與建設的時代水平,又反映了各個國家的具體抗震實踐經驗。它雖然受抗震有關科學理論的引導,向技術經濟合理性的方向發(fā)展,但它更要有堅定的工程實踐基礎,把建筑工程的安全性放在首位,容不得半點冒險和不實。正是基于這種認識,現代規(guī)范中的條文有的被列為強制性條文,有的條文中用了“嚴禁,不得,不許,不宜”等體現不同程度限制性和“必須,應該,宜于,可以”等體現不同程度靈活性的用詞。 2.2 抗震設計的理論 擬靜力理論。擬靜力理論是20世紀10~40年代發(fā)展起來的一種理論,它在估計地震對結構的作用時,僅假定結構為剛性,地震力水平作用在結構或構件的質量中心上。地震力的大小當于結構的重量乘以一個比例常數(地震系數)。 反應譜理論。反應譜理論是在加世紀40~60年代發(fā)展起來的,它以強地震動加速度觀測記錄的增多和對地震地面運動特性的進一步了解,以及結構動力反應特性的研究為基礎,是加理工學院的一些研究學者對地震動加速度記錄的特性進行分析后取得的一個重要成果。動力理論。動力理論是20世紀70-80年廣為應用的地震動力理論。它的發(fā)展除了基于60年代以來電子計算機技術和試驗技術的發(fā)展外,人們對各類結構在地震作用下的線性與非線性反應過程有了較多的了解,同時隨著強震觀測臺站的不斷增多,各種受損結構的地震反應記錄也不斷增多。進一步動力理論也稱地震時程分析理論,它把地震作為一個時間過程,選擇有代表性的地震動加速度時程作為地震動輸入,建筑物簡化為多自由度體系,計算得到每一時刻建筑物的地震反應,從而完成抗震設計工作。 3 高層建筑結構抗震設計 3.1 抗震措施 在對結構的抗震設計中,除要考慮概念設計、結構抗震驗算外,歷次地震后人們在限制建筑高度,提高結構延性(限制結構類型和結構材料使用)等方面總結的抗震經驗一直是各國規(guī)范重視的問題。當前,在抗震設計中,從概念設計,抗震驗算及構造措施等三方面入手,在將抗震與消震(結構延性)結合的基礎上,建立設計地震力與結構延性要求相互影響的雙重設計指標和方法,直至進一步通過一些結構措施(隔震措施,消能減震措施)來減震,即減小結構上的地震作用使得建筑在地震中有良好而經濟的抗震性能是當代抗震設計規(guī)范發(fā)展的方向。而且,強柱弱梁,強剪弱彎和強節(jié)點弱構件在提高結構延性方面的作用已得到普遍的認可。 3.2 高層建筑的抗震設計理念 我國《建筑抗震規(guī)范》(GB50011-2001)對建筑的抗震設防提出“三水準、兩階段”的要求,“三水準”即“小震不壞,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當遭遇第一設防烈度地震即低于本地區(qū)抗震設防烈度的多遇地震時,結構處于彈性變形階段,建筑物處于正常使用狀態(tài)。建筑物一般不受損壞或不需修理仍可繼續(xù)使用。因此,要求建筑結構滿足多遇地震作用下的承載力極限狀態(tài)驗算,要求建筑的彈性變形不超過規(guī)定的彈性變形限值。當遭遇第二設防烈度地震即相當于本地區(qū)抗震設防烈度的基本烈度地震時,結構屈服進入非彈性變形階段,建筑物可能出現一定程度的破壞。但經一般修理或不需修理仍可繼續(xù)使用。因此,要求結構具有相當的延性能力(變形能力)不發(fā)生不可修復的脆性破壞。當遭遇第三設防烈度地震即高于本地區(qū)抗震設防烈度的罕遇地震時,結構雖然破壞較重,但結構的非彈性變形離結構的倒塌尚有一段距離。不致倒塌或者發(fā)生危及生命的嚴重破壞,從而保障了人員的安全。因此,要求建筑具有足夠的變形能力,其彈塑性變形不超過規(guī)定的彈塑性變形限值。 三個水準烈度的地震作用水平,按三個不同超越概率(或重現期)來區(qū)分的:多遇地震:50年超越概率63.2%,重現期50年;設防烈度地震(基本地震):50年超越概率10%,重現期475年;罕遇地震:50年超越概率2%-3%,重現期1641-2475年,平均約為2000年。 對建筑抗震的三個水準設防要求,是通過“兩階段”設計來實現的,其方法步驟如下:第一階段:第一步采用與第一水準烈度相應的地震動參數,先計算出結構在彈性狀態(tài)下的地震作用效應,與風、重力荷載效應組合,并引入承載力抗震調整系數,進行構件截面設計,從而滿足第一水準的強度要求;第二步是采用同一地震動參數計算出結構的層間位移角,使其不超過抗震規(guī)范所規(guī)定的限值;同時采用相應的抗震構造措施,保證結構具有足夠的延性、變形能力和塑性耗能,從而自動滿足第二水準的變形要求。第二階段:采用與第三水準相對應的地震動參數,計算出結構(特別是柔弱樓層和抗震薄弱環(huán)節(jié))的彈塑性層間位移角,使之小于抗震規(guī)范的限值。并采用必要的抗震構造措施,從而滿足第三水準的防倒塌要求。 3.3 高層建筑結構的抗震設計方法 我國的《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GB50011-2001)對各類建筑結構的抗震計算應采用的方法作了以下規(guī)定:高度不超過40m,以剪切變形為主且質量和剛度沿高度分布比較均勻的結構,以及近似于單質點體系的結構,可采用底部剪力法等簡化方法;除1款外的建筑結構,宜采用振型分解反應譜方法;特別不規(guī)則的建筑、甲類建筑和限制高度范圍的高層建筑,應采用時程分析法進行多遇地震下的補充計算,可取多條時程曲線計算結果的平均值與振型分解反應譜法計算結果的較大值。 參考文獻 [1]朱鏡清.結構抗震分析原理[M].地震出版社,2002.11.- 1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yè)畢業(yè)設計教學大綱
- 2不合格品評定及處置記錄臺帳(QR8.3-02 )
- 3某路南延線道路照明工程施工組織設計
- 4蓬萊市建筑業(yè)開啟安全生產許可證動態(tài)考核
- 5大直徑鋼筋焊接技術
- 6泰國媒體稱中泰鐵路擬于今年9月開工
- 7咸陽以生態(tài)濃綠為主色調 提高市民安居樂業(yè)幸福指數
- 8臨時圍墻施工方案22p
- 9攪拌站攪拌機氣捧活塞要不要打黃油
- 10建筑工程鋼筋焊接網品種與規(guī)格
- 11[博士]青藏鐵路風火山隧道信息化施工關鍵技術研究
- 12某公路工程施工月報
- 13建筑改造裝飾裝修工程施工組織設計
- 14高壓噴射注漿法施工技術要求
- 15經濟型住宅的節(jié)能設計研究——以夏熱冬暖地區(qū)經濟型住宅節(jié)能設計為例
- 16隧道施工方法簡介
- 17大廈室內裝潢工程施工組織設計32p
- 182013年潛江造價工程師現場審核地點及時間
- 19西直門220KV變電所某暗挖工程施工組織設計
- 20爬架拆除時,應設置警告后,有專人監(jiān)護,統(tǒng)一指揮,請分別敘述單片式爬架、整體式爬架拆除的方法。
- 21某住宅樓基坑支護工程人工挖孔樁施工組織設計方案
- 22超高層建筑結構的減震控制技術與抗震設計要點
- 23鋼筋接頭試件型式檢驗報告
- 24砂土質隧道圍巖內摩擦系數的試驗研究
- 25鍍鋅石籠網 格賓籠 雷諾護墊護坡 水利格賓石籠
- 262014年1-6月全國無縫鋼管產量及其增長統(tǒng)計表
- 27校園信息網設計方案20p
- 28[浙江]連鎖酒店機電工程施工組織設計199頁(含其他工程)
- 29選用起重機鋼絲繩應符合哪些要求?
- 30[天津]住宅項目電氣安裝工程施工組織設計55頁(投標技術標,含完整平面圖)
成都公司:成都市成華區(qū)建設南路160號1層9號
重慶公司:重慶市江北區(qū)紅旗河溝華創(chuàng)商務大廈18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