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項目管理系統(tǒng) | OA系統(tǒng) | ERP系統(tǒng) | 工程項目管理軟件 | 裝飾管理系統(tǒng) | 簽約案例 | 購買價格 | 在線試用 | 手機APP | 產(chǎn)品資料
X 關閉

03G101-1圖集疑難解析

申請免費試用、咨詢電話:400-8352-114

●墻問題(1):在03G101-1 圖集中剪力墻豎筋在頂端要求錨入板中有個錨固長度,當剪力墻頂有暗梁AL 時,是否只需錨入AL 夠錨固長度即可?
■答墻問題(1):剪力墻豎向鋼筋彎折伸入板內的構造不是“錨入板中”(因板不是墻的支座),而是完成墻與板的相互連接。暗梁并不是梁(梁定義為受彎構件),它是剪力墻的水平線性“加強帶”。暗梁仍然是墻的一部分,它不可能獨立于墻身而存在,所以,當墻頂有AL 時,墻豎向鋼筋仍然應彎折伸入板中。
●墻問題(2):剪力墻鋼筋、AL 鋼筋之間相互關系是怎樣,圖集中為什么不畫出?端頭直鉤是從面筋上過,還是從下面過?直鉤所在板中的位置是否有要求?在圖集中剪力墻豎筋要求穿越AL,是否理解為剪力墻豎筋從AL 鋼筋中穿過,若這樣剪力墻豎筋保護層又增加了一個AL 鋼筋直徑?
■答墻問題(2):比較合適的鋼筋綁扎位置是:(由外及內)第一層為墻水平鋼筋(水平鋼筋放在外側施工方便),第二層為墻豎向鋼筋及AL 箍筋,第三層為AL 縱向(水平)鋼筋。端頭直鉤與AL 箍筋為同一層面,所以從面筋上過。墻筋直鉤在板中的位置要看板面標高與墻頂標高的關系(特殊情況下二者可能有較小的高差),當二者一平時,墻筋直鉤位置在板的上部。
●梁問題(1):03G101-1:平法梁縱筋伸入端柱支座長度的兩種計算方法:以第54-55 頁為例,梁縱筋伸入端柱都有15d 的彎錨部分,如果把它放在與柱縱筋同一個垂直層面上,會造成鋼筋過密,顯然是不合適的。正如圖上所畫的那樣,應該從外到內分成幾個垂直層面來布置。但是,在計算過程中,卻可以有兩種不同的算法,這兩種算法都符合圖集的規(guī)定;第一種算法,是從端柱外側向內側計算,先考慮柱縱筋的保護層,再按一定間距布置(計算)梁的第一排上部縱筋、第二排上部縱筋,再計算梁的下部縱筋,最后,保證最內層的下部縱筋的直錨長度不小于0.4laE;第二種算法,是從端柱內側向外側計算,先保證梁最內層的下部縱筋的直錨長度不小于0.4laE,然后依次向外推算,這樣算下來,最外層的梁上部縱筋的直錨部分可能和柱縱筋隔開一段距離。這兩種算法,第一種較為安全,第二種省些鋼筋。不知道圖集設計者同意采用哪一種算法?
■答梁問題(1):應按第一種算法。如果柱截面高度較大,按54 頁注6 實行。
●梁問題(2):關于03G101 圖集第54 頁“梁端部節(jié)點”的問題,是否“只要滿足拐直角彎15d 和直錨長度不小于0.4laE 的要求,則鋼筋錨入支座的總長度不足laE 也不要緊。”
■答梁問題(2):laE 是直錨長度標準。當彎錨時,在彎折點處鋼筋的錨固機理發(fā)生本質的變化,所以,不應以laE 作為衡量彎錨總長度的標準,否則屬于概念錯誤。應當注意保證水平段≥0.4laE 非常必要,如果不能滿足,應將較大直徑的鋼筋以“等強或等面積”代換為直徑較小的鋼筋予以滿足,而不應采用加長直鉤長度使總錨長達laE 的錯誤方法。
● 梁問題(3): 對比《96G101》、《00G101》、《03G101》三本圖集,在最早的《96G101圖集》的“原位標注”中有“第4 條”:“當梁某跨支座與跨中的上部縱筋相同,且其配筋值與集中標注的梁上部貫通筋相同時,則不需在該跨上部任何部位重復做原位標注;若與集中標注值不同時,可僅在上部跨中注寫一次,支座省去不注(圖4.2.4a)。”
然而在后面兩本圖集中,這一條不見了,但“圖4.2.4a”依然存在中間一跨的上部跨中進行原位標注的實例。再以《03G101 圖集》的“圖4.2.7”為例,在KL3、KL4、KL5 的中間跨,也都采用了“上
部跨中注寫”的方法,可見這種方法還是很適用的。建議在《03G101 圖集》中,肯定《96G101 圖集》“原位標注”中的“第4 條”。
■ 答梁問題(3): 應該在03G101 修版時還原該條規(guī)定。
● 梁問題(4): 《03G101-1 圖集》第24 頁“注: 2、當為梁側面受扭縱向鋼筋時,……其錨固長度為 la 或 laE ”。 現(xiàn)在的問題是:當抗扭鋼筋伸入端支座時,若支座寬度(柱寬度)太小,不滿足直錨時,是否進行彎錨? 如果進行彎錨,“彎折長度”如何取定?我想到兩種辦法:
(1)彎折長度=laE - 直錨部分長度 (這可能不合適)
(2)彎折長度 為“多少倍的 d ” (不會是 “ 15d ”吧?)
■ 答梁問題(4): 應當勘誤。應改為“當為梁側面受扭縱向鋼筋時,……其錨固長度與方式同框架梁下部縱筋 ”?!?墻問題(3): 剪力墻端部有暗柱時,剪力墻水平鋼筋應
該伸入柱鋼筋內側還是外側,現(xiàn)實中大多數(shù)工地都是伸入暗柱主筋外側,我覺得這樣不妥,但圖集上沒有詳細規(guī)定,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怎么樣的?
■ 答墻問題(3): 通常剪力墻水平鋼筋放在外側,如果伸入端柱豎向鋼筋內側時,需要向內彎折,這樣做會形成鋼筋籠“頸縮”,因此,水平鋼筋走暗柱主筋外側即可。剪力墻盡端不存在水平鋼筋的支座,只存在“收邊”問題。請參看03G101 勘誤:6、第47 頁端部暗柱墻構造中剪力墻水平筋彎鉤位置稍往后退,在暗柱端部縱筋后“扎進”暗柱。
● 墻問題(4): 請問陳總在03G101 第47 頁中“剪力墻水平鋼筋構造”,為什么取消了原00G101 第33 頁中“剪力墻身水平鋼筋構造”的“轉角墻,外側水平鋼筋設搭接接頭”的構造做法?因為在轉角墻外側設搭接接頭比較便于施工,外側水平筋連續(xù)通過轉彎在施工中比較困難。
■ 答墻問題(4): 按照我國施工實踐中的傳統(tǒng)做法,局部無間隙(縱筋搭接或箍筋局部重疊)的并列鋼筋最多為兩根(如果嚴格要求,為保證混凝土對鋼筋的360 度握裹,不應該允許有無間隙的并列鋼筋,請參看35 頁右上角構造)。由于轉角部位存在比較密的箍筋,如果轉角墻外側水平鋼筋在陽角位置設搭接接頭,則難以保證局部并列鋼筋最多為兩根,鋼筋混凝土中將形成多條貫通內縫,當?shù)卣鸢l(fā)生時,可能會在此關鍵部位發(fā)生破壞。
● 墻問題(5): 關于補強鋼筋“缺省”標注的問題?!?3G101-1 圖集》第17 頁,剪力墻矩形洞口補強鋼筋的第(2)條是否和第(1)條相聯(lián)系的,即:如果設置補強縱筋大于構造配筋,則需注寫洞口每邊補強鋼筋的數(shù)值;如果設置補強縱筋不大于構造配筋,則按第(1)條“洞口每邊加鋼筋 ≥2Φ12 且不小于同向被切斷鋼筋總面積的50%”執(zhí)行。這樣的“缺省”標注規(guī)則對圓形洞口是否適用?首先是圓形洞口允許不允許“缺省標注”?如果允許的話,其缺省值是否可用 2Φ12 ?(例如,在第(4)、(5)、(6)條中)
■ 答墻問題(5): 兩條規(guī)定互相聯(lián)系,在邏輯上是在同一大前提下(洞寬、洞高均不大于800)的兩個不同的小前提。由于圓形洞口有可能只切斷一個方向上的鋼筋,例如梁中部圓洞只切斷箍筋,卻需要在洞口上下補強縱筋,所以,矩形洞口缺省標注的做法不適用于圓形洞口。
● 墻問題(6): 關于圓形洞口補強鋼筋設置方式的問題?!?3G101-1 圖集》第17 頁的第(5)條規(guī)定:洞口上下左右每邊都設置補強鋼筋;但第(4)條只在上下設置、而不在左右設置?
■ 答墻問題(6): 03G101-1 的洞口規(guī)則與構造僅適用于剪力墻上(含墻身、墻梁與墻柱)開洞,如果在框架梁或非框架梁上開洞,其構造方式就有所不同了。梁與墻梁的主要受力機理不同,梁的主要功能是承受豎向荷載,連梁的主要功能是協(xié)助剪力墻承受橫向地震荷載;梁的箍筋主要為保證梁的(受剪)強度而設,連梁的箍筋主要為保證連梁的剛度而設。所以,當設置在連梁中部且直徑不大于1/3 梁高的圓洞切斷了連梁的箍筋時,并不會使連梁的受剪強度減弱到不安全的程度,但卻會影響連梁的剛度。所以,第
(4)條規(guī)定僅需在洞口上下設置“補強鋼筋”(嚴格的說法應是“補剛鋼筋”)。
● 墻問題(7): 《03G101-1 圖集》第17 頁的第(6)條說明了“直徑不大于800 時”的開洞做法,對于“直徑大于800”的圓形洞口怎樣處理?
■ 答墻問題(7): 在剪力墻上開直徑800 的圓洞情況比較少見,國家建筑標準設計一般主要解決普遍性問題(偶爾涉及特殊性問題)。如果圓洞直徑大于800,建議按17頁第(3)條 洞寬大于800 的矩形洞處理,并在圓洞四角45 度切線位置加斜筋,抹圓即可。
● 墻問題(8): 當(洞寬大于800 的矩形)洞口上下使用了補強暗梁以后,洞口左右就不須設置補強鋼筋了?其中有什么道理?
■ 答墻問題(8): 不設置補強鋼筋是因為補強鋼筋已經(jīng)不能解決問題了,所以要在洞口兩側按(約束或構造)邊緣構件配筋,見17 頁第(3)條規(guī)定。
● 墻問題(9): 關于“補強暗梁高度”計算問題《03G101-1 圖集》第17 頁第(3)條:“補強暗梁梁高一律定為400,施工時按標準構造詳圖取值,設計不注。” 這里的 “梁高400” 是指混凝土的高度還是箍筋的高度? 從第53 頁右上角圖中看來,應該是“箍筋高度”。
■ 答墻問題(9): 圖上已經(jīng)指示為箍筋高度。

 

發(fā)布:2007-07-24 11:29    編輯:泛普軟件 · xiaona    [打印此頁]    [關閉]
相關文章:

泛普施工管理軟件其他應用

項目管理工具 禪道項目管理軟件 夢龍項目管理軟件 微軟項目管理軟件 裝飾管理系統(tǒng) 裝修預算軟件 項目計劃軟件 項目進度管理軟件 軟件項目管理工具 材料管理軟件 工程項目管理軟件系統(tǒng) 項目管理系統(tǒng) 施工管理軟件 建筑工程項目管理軟件 工程管理軟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