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工程項目OA系統(tǒng) > 領域應用 > 醫(yī)院管理OA系統(tǒng) > 醫(yī)藥管理軟件下載
透視銀花兄弟“分家”之爭
日前,一組為南方金銀花正名的微博掀起了軒然大波。微博中,湖南省紀委預防腐敗室副主任陸群直斥國家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總局“為利益集團代言”,國家藥典“將金銀花變山銀花,導致南方上千萬花農血本無歸”。稍晚,國家藥典委員會在其官網發(fā)布聲明,稱質疑不成立。其后,國家藥典委員會又就金銀花、山銀花分列原因等問題作了進一步說明。
一時間,具有清熱解毒,疏散風熱功效的常用中藥金銀花被推到了風口浪尖。這兩種藥材到底有何區(qū)別?國家藥典委員會又基于何種理由將二者分列?記者梳理材料,并采訪了有關專家,解讀這場金銀花植物基源之爭。
南方也有“金銀花”
《中國藥典》1963年版首次收載金銀花,規(guī)定供藥用的金銀花植物來源只有忍冬科植物忍冬的干燥花蕾一種。而1977年版《中國藥典》在金銀花標準中增收了其他3個植物來源,分別是山銀花(華南忍冬)、紅腺忍冬和毛花柱忍冬。
在2005年版《中國藥典》中,首次分列“金銀花”、“山銀花”兩個條目。規(guī)定金銀花來源只有忍冬科植物忍冬,山銀花基源為灰氈毛忍冬、紅腺忍冬、華南忍冬。在2010版《中國藥典》中,則保持了兩個條目的分列,且將山銀花的基源植物調整為灰氈毛忍冬、紅腺忍冬、黃褐毛忍冬和華南忍冬4種,同時還收載了60個以金銀花為生產原料的成方制劑和單味制劑,以及14個以山銀花為生產原料的成方制劑和單味制劑。
《中國植物志》記載:忍冬“除黑龍江、內蒙古、寧夏、青海、新疆、海南和西藏無自然生長外,全國各省均有分布”,是同科植物中分布相對最為廣泛的一種。
“忍冬科植物忍冬分布較為廣泛,在我國南北方均有分布,并無‘南方不產金銀花’的說法。”國家藥典委中藥材專業(yè)委員會主任委員屠鵬飛介紹,這次反映受損失較大、產自湖南的灰氈毛忍冬,在2005年之前未被收錄進國家藥典,只納入了地方藥材標準,屬地方習用藥材。在成分組成方面,二者存在差異。
二者成分差異較明顯
金銀花、山銀花雖在藥性、歸經和功效等方面極為相似,且同為植物的干燥花蕾或帶初開的花。但金銀花來源為忍冬科植物忍冬,山銀花則為忍冬科植物灰氈毛忍冬、紅腺忍冬、華南忍冬或黃褐毛忍冬,二者在植物來源及化學成分等方面均有較大不同。
2010版《藥典》規(guī)定,金銀花的有效成分以木犀草苷為主,金銀花干燥品含綠原酸不得少于1.5%,含木犀草苷不得少于0.05%;山銀花干燥品含綠原酸不得少于2.0%,含灰氈毛忍冬皂苷乙和川續(xù)斷皂苷乙的總量不得少于5.0%。
“成分含量只是指標性數(shù)據(jù)之一。在藥品研發(fā)過程中,使用哪種藥材,不能隨意更改。如有修改,一定要有臨床試驗數(shù)據(jù)作為支撐。”屠鵬飛介紹,藥典每5年修訂一次,在這期間,相關臨床研究、應用中收集的數(shù)據(jù)是修訂過程中重要的參考資料。
國家藥品標準制修訂工作遵循相應程序,以保證藥品標準制定的公開、公正、公平。2002年10月,第八屆藥典委員會成立,全體會議討論通過《2005版中國藥典設計方案》。2003年,開展立項和任務下達,相應品種中藥材標準由指定單位修訂、起草,并由另一單位進行復核工作。2005年,2005版藥典發(fā)布,金銀花和山銀花條目被分列。
藥典分列項目有先例
在此前幾版藥典中,也有類似的分列項目。如常用中藥麥冬,基源為百合科植物麥冬,主產于浙江、四川,習稱“杭麥冬”、“川麥冬”。1995版《中國藥典》增加收錄山麥冬,并又被細分為短葶山麥冬和湖北麥冬。雖然這幾種藥材的功效相似,但在主治及常用量等方面均有一定區(qū)別。
除銀花和麥冬外,葛根(野葛、粉葛)、黃柏(川黃柏、關黃柏)、前胡(白花前胡、紫花前胡)、紫草(軟紫草、硬紫草)、土木香(土木香、藏木香)等所含成分差別較大的多來源品種,在2005版藥典中均按“一物一名”原則進行了分列。
藥典在修訂過程中,是否分列條目,需考慮藥材中化學成分差異、臨床使用中功效差異等多種因素。“此次金銀花和山銀花分列,還考慮到保護公眾用藥安全,以減少藥害事件的發(fā)生。”屠鵬飛說。“山銀花中含有的大量皂苷類成分,如用于生產中藥注射劑,可能存在溶血等用藥安全隱患。在藥典中,將金銀花和山銀花分列,有利于藥品安全。”
中國中醫(y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肖永慶表示,從基源、安全性等各方面考慮,藥典將來自兩種基源的中藥材分列條目是完全應該的,但在二者有效性孰高孰低的爭議中也不能“唯成分論”:某一成分含量高低不能作為評判藥效的唯一依據(jù),還應參考藥效學研究結果。在臨床使用時,應遵從、保持各地傳統(tǒng)習慣。
二者臨床使用專家有爭議
全國中藥材市場上流行的銀花品系有兩個,金銀花(忍冬)品系,主產地以山東平邑、河南豐丘和河北巨鹿為主,而山銀花(以灰氈毛忍冬為主的)品系則主要以湖南隆回、重慶秀山、貴州務川、四川南江和廣西忻城等地為主。數(shù)據(jù)顯示,我國山銀花種植面積約占全國銀花種植總面積的70%,山銀花占全國銀花總產量約70%。
2013年7月,中國中藥協(xié)會組織相關專家專題研討“山銀花”藥用問題,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中醫(yī)科學院首席科學家李連達指出,市場上山銀花占有的份額很可觀,山銀花被邊緣化后,造成金銀花市場緊張供不應求,而致臨床用藥困難。
成都中醫(yī)藥大學張廷模教授表示,歷代對金銀花功用確定和發(fā)展貢獻突出的醫(yī)藥學家如陶弘景、李時珍、吳鞠通等,均是南方人,當時不可能以主產于北方的忍冬用于臨床。“他們必然是就地取材,以南方常見的‘山銀花’們,造就了‘金銀花’這一品牌。”
因臨床診療過程中,醫(yī)生大多是按傳統(tǒng)藥名開具處方,張廷模建議,凡是多基源的傳統(tǒng)中藥,可以酌情使用,但必須注意的是,一定要在生產飲片和成藥時注名具體來源。
有專家建議,山銀花還有待于深入研究,從而得到充分的開發(fā)利用。中科院江蘇省植物研究所曾開展相關研究,利用現(xiàn)代色譜分離技術,從灰氈毛忍冬干燥花蕾中分離出40余個單體化合物,其中皂苷類成分19個,包括4個新發(fā)現(xiàn)的皂苷化合物。藥效學實驗結果顯示,從灰氈毛忍冬中分離出來的次皂苷乙對治療肺癌等惡性腫瘤有獨特效果。
風波暴露中藥生產研發(fā)問題
此次的金銀花風波中,湖南等地山銀花主產區(qū)藥農曾表示,由于品種分列,山銀花價格受到了較大影響。除學術問題外,有關經濟利益問題也成為爭論的焦點之一。
在中藥生產、應用和研發(fā)過程中,作為源頭環(huán)節(jié)的藥材種植和生產顯得尤為重要。針對此次爭端,一位曾多次參與藥典修訂的業(yè)內專家呼吁:應合理引導中藥種植。他建議,對于野生藥材明確其蘊藏量、可利用量,對于種養(yǎng)藥材則明晰其合宜種養(yǎng)量,中藥材的產量、蘊藏量、需求量等相關信息,提供給中藥生產企業(yè)、藥農等有關產業(yè)參與人員作為參考。
藥典委員會也公開表示,在堅持藥品標準嚴謹、科學原則的基礎上,也會充分考慮和積極服務于地方經濟發(fā)展。將統(tǒng)籌藥品科學嚴謹管理和農民增收,最大程度地實現(xiàn)廣大群眾用藥安全的整體利益和不同地區(qū)藥農的具體利益。
從較早的藥材硫磺熏蒸、中藥注射劑安全問題,到近期的毒性中藥、何首烏致肝損傷事件,中藥問題頻現(xiàn),掀起輿論的一輪輪波瀾。在此次的風波中,相關科研數(shù)據(jù)成為各方爭論的關鍵證據(jù)。“這更是提醒我們要重視藥物的基礎研究,面對爭議時,才能拿得出有說服力的研究數(shù)據(jù)、理論證據(jù),為中藥正身、正名。” 該專家說。(胡 彬)